雖然我也想一次貼完而不是這樣占版面,然而因為從Word貼上,很多累贅的HTML語法造成字元數爆多
試過全貼,每次瀏覽器都當掉...(無論是在Pixnet還是wretch...)
連補上段落前方的空兩格都會Lag... 這樣一章節,存檔就要等15秒以上...

     

 

第二章 以敘事學分析《剪刀男》

 

第一節 人物

  以書中有安排情結的人物為主,不包含不具身分與情節功能的龍套人物,龍套人物歸類為社會背景。此為簡單的列表整理,人物在故事中的行為表現等,將另起新章詳細分析。第一點以故事場景分類的人物列表,模仿市面上常見的小說開頭登場人物簡介,假設讀者尚未閱讀完作品,以不洩漏謎底為原則。對各個人物的形容與譬喻,為視角的敘述,皆引自文本,非筆者套入自身主觀評價。

 

一、以故事場景分類

 

「我」家:

  「我」:第一主角,26歲。冰室川出版社工讀生,有體重障礙。

  「醫生」:約60歲。每次「我」自殺後,與之面談的人物。

 

冰室川出版社:

岡島:部長,50出頭的女性,帶領整個出版社的女強人。

佐佐塚:編輯,35歲,喜歡分派諸多瑣事給「我」做。

山岸:工讀生,30出頭,二度就業,夢想當創意人員,然而一直無法升上正職。

高橋:工讀生,大學生。

 

樽宮家(迪爵爾碑文谷五○三號室):

父:樽宮一弘。

母:樽宮敏惠。

女:樽宮由紀子,私立葉櫻高中二年級。

兒:樽宮健三郎,由紀子之弟。

 

目黑西署刑事科:

上井田警部:個性溫和的課長。

下川宗夫:巡查部長,綽號「阿長」。單純簡樸。

松元順三:老鳥,老菸槍。

村木晴彥:老鳥,自然捲,外貌像靈魂歌手。

磯部龍彥:年輕的菜鳥巡查,第二視角。

進藤誠斗:年輕的菜鳥巡查,擅長攝影。

 

本廳:

堀之內靖治:不到45歲,犯罪心理分析官,位階為警視正。打扮隨性,總是親切的微笑著。

鑑識課長:(村木形容)厭食症的雞。

警視廳搜查一課長:(村木形容)腦震盪的拳師狗。剪刀男事件總負責人。

東京地檢的檢察官:(村木形容)愛情騙子。

本廳的刑警:第六章初登場,身材高大,歲數與磯部差不多。喜歡講黑話(警方暗號)。

(註:詳可參見附錄一:日本警察人事制度:階級制度

 

其他(以出場順序排列):

椿田亞矢子:葉櫻高中學生。由紀子在學校中最好的朋友,外貌圓圓胖胖。

速食店男子:在速食店跟由紀子見面的男人,四十歲上下,身著西裝,「我」猜測可能是由紀子的父親。

「Offrande」咖啡廳老闆:50多歲。

男遺體發現人:肥胖的青年,穿羽絨大衣。

黑梅夏繪:週刊<ARUKANA>記者,自由撰稿人。

岩左邦馬:三十多歲,體育老師,曾經是由紀子的男朋友。

 

 

二、以福斯特與尤恩的人物理論分類

 

  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提出的分類理論,把人物分成扁形人物與圓形人物。

l          扁形人物:

往往只有一種或很少幾種特性,甚至可以用幾個字或一句話來描述它。

這類人物易於預測,在故事開端就可以推斷出後來的表現。

同時,這類人物易於辨識和記憶,讀者很快就能把握他們的特徵。

l          圓形人物:

具有多種特性,包括一些互相衝突或矛盾的特性。

優點與缺點往往連繫在一起,以致讀者不能完全肯定他或否定他。

具有不確定性。

如果將特徵堆砌在一起,無法令人信服,則是一個偽裝的圓形人物。[35]

 

  尤恩的人物理論用三根軸線區分人物類型。

l          單一至複雜軸:

單一這一級的人物,一般圍繞一個特性或一個主導特性建構。

特徵往往被放大、突出,成為一種類型。

隨著人物特性的增加,人物逐漸複雜化。

l          靜態至發展軸:

靜態一級的人物特性一般從頭到尾無重大變化,人物一出場就固定了。

發展這一級指人物性格在故事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日益成熟或判若兩人。

l          外部到內部軸:

外部這一級上,人物只有純粹的形體動作,不敞開內心世界。

只看到人物的對話動作。

性格主要是通過人物的行動表現出來。

內部這一級上,人物多具有豐富複雜的內心世界,其心理特徵十分突出。

強烈自我意識的人物。[36]

 

1 《剪刀男》人物分類:以福斯特分類與尤恩理論

福斯特分類

尤恩分類

扁形人物

圓形人物

 

「我」

複雜、靜態、內部

 

「醫生」

複雜、靜態、外部

岡島

 

單一、靜態、外部

佐佐塚

 

單一、靜態、外部

山岸

 

(接近龍套人物。)

高橋

 

(接近龍套人物。)

樽宮一弘

 

單一、靜態、外部

 

樽宮敏惠

複雜、發展、外部

 

樽宮由紀子

複雜、發展、外部

樽宮健三郎

 

單一、靜態、外部

上井田警部

 

單一偏向一點複雜、靜態、外部

下川宗夫

 

單一偏向一點複雜、靜態、外部

松元順三

 

單一偏向一點複雜、靜態、外部

村木晴彥

 

單一偏向一點複雜、靜態、外部

磯部龍彥

 

單一、靜態偏向一點發展、內部

進藤誠斗

 

單一、靜態、外部

 

堀之內靖治

複雜、發展、外部

鑑識課長

 

(接近龍套人物。)

警視廳搜查一課長

 

(接近龍套人物。)

東京地檢的檢察官

 

(接近龍套人物。)

本廳的刑警

 

(接近龍套人物。)

椿田亞矢子

 

單一、靜態、外部

速食店男子

 

(=堀之內靖治)

咖啡廳老闆

 

單一、靜態、外部

 

男遺體發現人(=日高光一)

複雜、發展、外部

黑梅夏繪

 

單一、靜態、外部

岩左邦馬

 

單一、靜態、外部

 

  從表1可見,雖然以福斯特分類法可以扁形人物篩選出大多數配角,然而全書兩個主要視角之一的磯部龍彥,卻也會被歸類在扁形人物。磯部龍彥因為個性單純,被兇手利用,也被署裡同事蒙在鼓裡,導致整個故事中性格沒有十分重大的轉變,即使最後破案,能被「我」與「醫生」巧妙的下晃招。

  全書以兩個視角寫作:「我」與磯部龍彥,歸至尤恩的內部軸也是只有這兩位角色。前者「我」個性複雜,但從頭到尾行動目標一致,冷靜的執行任務,性格並無重大變化;後者磯部龍彥則剛好相反,行為受堀之內控制而漫無目的的調查,到接近書末的第26小節以前,都是被動且無所作為。讀者藉由此兩種不同類型的人物交叉陳述故事,不僅能獲得不同的資訊(積極與被動)、被引導向不同的思考方向,閱讀活動也因此更加的活潑與趣味增加。

 

第二節 視角

  「視角指敘述者或人物與敘事文中的事件相對應的位置或狀態,或者說,敘述者或人物從什麼角度觀察故事[37]」。本書主要從兩個人物的視角分段陳述故事:「我」,冰室川出版社的打工族;磯部,目黑屬的刑警。分別代表推理小說主要的兩種典型人物,偵探和罪犯,或稱追捕者和被追捕者。通常犯罪者像待宰的羊處於劣勢,然而作者使用智力的差距,使兩種人物的角力不會一面倒向某處。

 

  視角主要由感知性和認知性視角兩大部分構成:

l          感知性視角:指信息由人物或敘述者的眼、耳、鼻等感覺器官感知。這是最普通的視角形式。不過,這種感知性視角是有一定的侷限的。

l          認知性視角:指人物和敘述者的各種意識活動,包括推測、回憶以及對人對事態度與看法,它屬於知覺活動。[38]

  本書兩視角皆是感知性與認知性交融在一起,而因為「我」包含三種人格,「我」、「醫生」和「不知名的聲音」,尤其是「我」與「醫生」的談話,感知性比重非常大。因為「醫生」幾乎不接觸外面事件,不走出「我」的內心,所以「醫生」的對話都是從「我」的行動與感知,再作評論與推測。

 

  視角的類型,以熱奈特的劃分方法分為非聚焦型、內聚焦型與外聚焦型。

(一)非聚焦型

  敘述者>人物,又稱為上帝的眼睛,無所不知,可鳥瞰全景也可細察人物的內心世界。

(二)內聚焦型

  敘述者=人物,又細分為三種。

l          固定內聚焦型:視角自始自終來自一人

l          不定內聚焦型:採用幾個人物的視角來呈現不同的事件,這種焦點移動與非聚焦型視角不同,它在某一特定範圍內必須限定在單一人物身上。

l          多重內聚焦型:同樣的事件被敘述多次,每次根據不同人物各自的位置現出。它與不定內聚焦型的區別是它表現為不同人物都關注著同樣的事件。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筱竹叢中》(後由橋本忍和黑澤明改編成電影<羅生門>),就是最典型的例子。[39]

 

(三)外聚焦型

  敘述者<人物,好比攝影機,「敘述者嚴格地從外部呈現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動、外表及客觀環境,而不告訴人物的動機、目的、思維和情感。[40]

  本書兩視角為多重內聚焦型,書中的文字只呈現人物的對話、行動與思考,沒有超過人物給予額外的資訊。因為此書是推理小說,任何細節都有可能是破案關鍵,過多的資訊只會減少讀者腦力激盪的空間,降低閱讀的趣味。全書從第二章起,兩視角的時間即開始重疊,同樣的一件事分別從「我」與磯部的角度去敘述。表3有詳加說明。

  以下表2分析全書視角交替的狀況,以作全面式、概觀的了解本書架構。

 

2 全書章節與視角轉變、簡略大意、登場人物順序與故事時間。

 

視角

重點內容

我(包含醫生),內聚焦型。

磯部。通常從非聚焦型視角(上帝的眼睛),再慢慢轉換到以磯部為主的內聚焦型。

新登場

人物

故事

時間

 

1

19-

25

探查從自家公寓到樽宮由紀子家的路線。

 

 

10/10(五)早上開始

 

2

26-

33

在冰室川出版社打工的情形,利用打工之便選擇與查閱受害者(=會員)資料。

 

佐佐塚等出版社成員。

10/11(六)早上~下午

 

3

34-

39

再度自殺失敗(使用肥皂溶液)。與「醫生」面談。回憶前次犯案經過(小西美菜)

 

「醫生」

10/12(日)凌晨~中午

 

4

40-

47

入侵樽宮家所在的社區大廈,埋伏以確認由紀子長相。

 

 

10/14(二)體育節。早上~晚上八點。

 

5

48-

54

跟蹤放學後的由紀子,看到她與男子在速食店見面。

 

 

 

亞矢子。

可能是父親的男子(暫稱速食店男子)。

10/17(五)下午三點~五點

 

 

 

在出版社偷了一把新剪刀。

 

 

10/18(六)

 

6

55-

62

磨剪刀。

自殺失敗(使用老鼠藥)。

 

 

十月底

11/1(六)

 

7

63-

71

連兩天調查由紀子的假日活動模式。第一次進咖啡廳「Offrande」。由紀子亞矢子逛街。

 

 

 

11/2(日)早上~下午四點

 

 

 

 

 

由紀子一個人看電影。

 

 

 

11/3(一)文化節。

 

調查由紀子回家路線,發現由紀子抄小路,方便行兇而非常滿意。

 

 

11/4(二)下午~黃昏

 

8

72-

80

埋伏兩小時多未見由紀子身影,正打算放棄時,卻意外的發現由紀子屍體。

 

第二個遺體發現人

11/11(二)早上五點~晚上九點

第一章

 

82-

93

 

警方抵達現場,開始調查樽宮由紀子屍體,討論對策。磯部撿到另一把剪刀。

警方人物

11/11(二)晚上九點四十分

 

9

95-

101

自殺失敗(使用塑膠袋)。媒體開始打擾。「醫生」慫恿去找出真兇。

 

 

回憶11/11~11/12,今天11/13(四)

第二章

 

104-116

 

本廳與警署開聯合會議。堀之內要求磯部派任至自己手下,上井田以安全為由,提議外出調查時,磯部由刑事科另一成員陪同,兩人行動。

堀之內。

11/14(五)會議開始前

 

10

117-124

得知由紀子告別式地點與時間。

 

 

11/14(五)中午前~中午

第三章

 

126-136

 

堀之內與松元和磯部談話。松元提出死者未被強暴,與現場有兩把兇器的異狀。堀之內要磯部參加樽宮由紀子葬禮,課長派村木陪同。

 

11/14(五)下午,會議結束後

 

11

137-147

看電視對剪刀男的評論,在新聞中看到亞矢子。

 

 

11/14(五)下午兩點

 

12

148-157

參加告別式。發現速食店男子不是由紀子父親。

 

弟樽宮健三郎。

11/15(六)中午~下午

第四章

 

160-175

 

參加告別式(與第12節同時間)。磯部注意到男遺體發現人參加告別式。

 

11/15(六)下午

 

13

177-185

回憶速食店男子。自殺失敗(使用糖熬長煙)。「醫生」慫恿去找亞矢子。

 

 

11/15(六)晚上~11/16(日)晚上

第五章

 

188-196

 

磯部向堀之內報告。

 

11/16(日)

 

14

197-206

部長提議升正式職員。接受採訪,知道樽宮家複雜的關係。

 

週刊ARUKANA記者黑梅。

11/17(一)有寒流。

第六章

 

208-218

 

磯部與本廳的刑警一起外出搜查。事後與上井田討論何謂「普通」與殺人動機

本廳的刑警。

11月下旬的某兩天

 

15

219-229

仿照黑梅的名片,製作假名片。

 

 

體育老師岸左邦馬(只出現名字)

11月下旬的某星期二

 

警方放出第二把剪刀的消息給媒體。

 

 

11月下旬的某星期二的隔天

 

模仿黑梅去採訪亞矢子,得知由紀子與體育老師有關係。

 

 

 

 

11/26(三)

第七章

 

232-242

 

堀之內第一次提出剖繪報告,內容沒有提到兩把剪刀。堀之內提出第二把是遺體發現人丟棄的,警方開始把遺體發現人當嫌疑犯調查。

 

11/27(四)晚上八點

 

 

16

243-250

開始對由紀子私生活感到興趣。

 

 

岸左邦馬實體人。

11/27(四)晚上

 

與體育老師談話。

 

 

11/29(六)下午

第八章

 

252-259

 

磯部對村木和堀之內意氣相投感到沮喪。

日高光一(男遺體發現人名字)

11/29(六)下午

 

17

261-268

與老板談話,得知由紀子以前也常去咖啡店「Offrande」。

 

 

11/29(六)下午,走出咖啡店後。

 

18

269-281

自殺失敗(使用止痛劑)。刑警村木和磯部來訪。放情報給黑梅,假裝要樽宮家地址作為交換。

 

 

11/30(日)下午一點半

第九章

 

284-290

 

報告調查日高的狀況。討論進藤照相技術時,順便在警署內拍了照片。

 

1/30(日)下午四點

 

19

291-297

與健三郎談話。

 

 

12/1(一)下午五點

第十章

 

300-309

 

使用照片去尋找目擊者。

 

12/1(一)

 

週刊ARUKANA刊出另把剪刀的情報。

 

 

12/2(二)

 

 

 

學藝大車站附近展開查訪。磯部和下川差點要走進「Offrande」。下川(失口)透露找到目擊者,磯部(誤解後)告訴堀之內。

 

12/3(三)

 

20

309-322

夢到與由紀子對話。到她牌位上香,母親樽宮敏惠要求去案發現場。「醫生」的聲音第一次出來對外人說話。

 

 

12/5(五)清晨。下午一點到樽公家。

第十一章

 

324-331

 

村木向磯部解釋,鑑識組發現兩把剪刀是不同人磨的,表示有兩個剪刀男。

 

12/6(六)下午

 

21

333-343

自殺失敗(上吊),「醫生」預測剪刀男要被抓了感到害怕,並談論到父親。

 

 

12/6(六)下午

 

22

344-352

日高來訪,「我」的本名安永知夏第一次出現。安永到日高家。

 

安永知夏(名字第一次出現)

12/6(六)下午

 

23

353-359

殺了日高。「醫生」含身體第一次解離在外面出現。速食店男子來日高家。

 

 

12/6(六)下午

 

24

360-366

「醫生」與速食店男子對話。「我」無法知道自己和「醫生」共用同個身體。

 

 

12/6(六)下午

 

25

367-374

男子說出殺人原因。安永被揍。

 

 

12/6(六)下午

 

26

375-380

磯部到日高家。安永得知男子名叫堀之內。「我」撲向堀之內配槍,然而自殺失敗。堀之內自殺。

 

 

12/6(六)下午

第十二章

 

382-389

 

磯部去探病。與知夏(實際上是「醫生」)談話。

 

12/6(六)下午的一星期後

第十三章

 

392-402

 

與知夏(實際上是「醫生」)談話,磯部說明警署發現堀之內可疑的原因。

 

同上

第十四章

 

404-417

 

與知夏(實際上是「醫生」)談話,磯部回憶發現兩把剪刀不同後,到堀之內這段時間的經過。磯部問當天在房間到底發生什麼事,安永假裝忘記。

 

同上

 

27

419-423

「我」與「醫生」談磯部。「我」的父親來探望。第三個人格出現。

 

 

同上

 

  第18節「我」接受警方調查時結束,第九章開頭,目黑西署裡則是警方討論調查日高的結果和感想。讀完全書後才會知道,這邊作者刻意要混淆兩個遺體發現人,讓讀者誤以為「我」等於日高光一,日高的特徵,如胖、年紀26歲、獨居、打扮休閒、外表溫和但眼神銳利、證詞完美等,和「我」所呈現的十分雷同。巧妙的運用視角轉換,使劇情在關鍵時刻,能自然的迴避過去。實際上警方是上午去調查日高,下午才去安永家,之後回警署。

  第22節晚上(12/6(六)下午),是全書最高潮之時刻,前兇手「我」被另個遺體發現人帶走,後演變成「我」與本次兇手堀之內對恃。讀者將非常想知道故事發展,於是作者沒再打斷故事發展,連著6節都是以「我」的視角說完這段經過。一星期後,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才用磯部的視角重新回顧整個從案發到結束的調查過程。

 

第三節 敘事時間

3 《剪刀男》書中時間重疊部分

敘述時間

小說章節

11/14(五)

第二章、第10節、第九章、第11節

11/15(六)下午

第12節、第四章

11/17(日)下午

第13節、第五章

11月下旬

第六章、第15節

11/27(四)晚上

第七章、第16節

11/29(六)下午

第16節、第八章

12/6(六)下午

第十一章、第21節。

 

 

一、時限

  「時限研究故事發生的時間長度與敘述長度的關係。[41]」圖1中,故事時間>敘述時間,為概述;故事時間=敘述時間,為等述;故事時間<敘述時間,為擴述。

 

圖 1 故事時間與敘述時間的關係.png 

1 故事時間與敘述時間的關係

 

省略:

敘述暫停,故事時間無聲地流逝。

嚴格意義上的省略指敘事文中位敘述的部份,它只能通過文本提供的某些信息從邏輯上推斷出來。

省略必須與文本中永久的信息空缺相吻合。

從某種意義上獎,沒有省略就沒有藝術。藝術的質量不僅在於它挑選了什麼,而且也在於它沒挑選了什麼。[42]

 

靜述:

不與任何故事時間相對應。

靜述可出現在故事開始之前,由敘述者介紹社會風貌、地理狀況等,而故事中任何人物都不參與觀察。[43]

 

  當故事時間無限大,而敘述時間卻為零(沒有敘述),稱為省略;相反的,故事時間等於零(時間沒有前進),敘述時間卻無窮大時,稱為靜述,像是描寫靜物畫一般。故事時間、敘述時間與省略和靜述的關係可參見表 4。

 

4 省略與靜述的關係

 

故事時間

0

敘述時間

0

省略

靜述

 

  第1節到第8節,10/10-11/11,明確點出每天的時間,以等述方式描寫「我」從探查剪刀男的第三個犧牲者--樽宮由紀子之住家所在、週邊交通環境、由紀子生活模式、交友狀況,到「我」終於找到可以行兇的良好時機:由紀子回家路線。因為目前只有「我」獨自演出,「我」沒有特殊行動時避免過於流水帳式無聊煩悶,中間省略了幾天。

  第8節末到第一章:11/11,正牌剪刀男「我」行兇前目標竟然已被某人先下手殺死。接著第一章,第二個視角=磯部刑警登場。此為故事的第一個高峰,敘述速度開始減速,敘述活動逐漸從等述走向擴述,詳細的說明警方調查屍體現場的動作。

  第9節到第14節,11/14-11/17,又開始等敘描述「我」與磯部參加告別式,調查兇手。

  第六章到第15節,11月下旬-11/26。因為同樣是在調查,省略幾天,並且加快速述時間,概述的帶過。

  第七章到第20節,11/27-12/5,接近等述,「我」不斷的找各相關人士談話,警方則開始懷疑遺體發現人,而使用不同的方式調查。

  第十一章到第26節,12/6,終章前的故事最高峰,明顯的擴述,警方發現至少有兩個剪刀男;「我」被日高威脅,殺了日高,又被堀之內威脅;磯部前來營救。

  第十二章到第27節書末,12/6(六)的一星期後。因為「我」受重傷,中間省略了一星期。再由磯部回憶過往,以對話概述警方內部開始懷疑堀之內,再擴述12/6當天。

 

 

二、時序

  全書基本上以開端時間為起點之現時敘述組成,不過也有一些敘述時間比較特別。如第十二章到第27節書末,磯部回憶12/6,屬於逆時序的閃回(倒敘),與開端時間相比,為內部閃回,敘述開端時間之後的故事。與故事的關係為局部閃回,跨度較大(現時敘述與逆時敘述的距離),幅度較小(逆時敘述所涵蓋的故事時間長度)。「在小說中的功能為填充閃回,追敘事件發生的過程,填補故事的空白。具有交待、解釋、修正等功能。是偵探小說常用的一種格局,先陳述犯罪事實,再經過一番偵查、分析、判斷,最後回過頭來交待犯罪動機和作案過程[44]。」

  此外還有較小的閃回,如「我」回憶前兩次犯案的點滴:P.39 埼玉縣的小西美菜、P.111和P.139 江戶區的松原雅世。因為樽宮由紀子在第一章前已被殺害,之後「我」採訪、拜訪由紀子生前親友,那些人回憶的由紀子甚至包含外部閃回,敘述時間比開端時間更為前面,擴展了故事的時空。

  而閃前(預敘)在本書倒幾乎沒有出現。只有開頭第一句「剪刀男的第三個犧牲者住在目黑區鷹番。」敘述者=「我」提前敘述以後將要發生的事件。「不同於與暗示。閃前一般有明確的提示,是對後來事件的預先敘述,它通過時間上的指向性以引起讀者的期待。[45]」光這麼一句,接著的8小節都依照此目標行動,讀者馬上就可以了解故事內容,進而參與故事。與結尾的關係屬於外部閃前,梗概的介紹故事、預言結局。功能為重複閃前,敘述的事件將在現時序敘中展開。然而又有點不同,因為實際上,樽宮由紀子不是剪刀男的第三個犧牲者,是剪刀男預計要殺害的第三人,但是結果變成冒牌剪刀男的第一個犧牲者。貌似預言,成功的誤導讀者在第一章之前認為「我」經過縝密的調查,必能成功殺害由紀子,因此第8節末「我」驚訝的發現由紀子被殺害了,想必讀者震驚程度也不輸給「我」。

 

 

第四節 敘述者

  「敘述者指敘事文中的『敘述行為主體[46]』,或稱『聲音或講話者[47]』,它與視角一起,構成了敘述。[48]」本書的敘述者為故事中的主人公「我」,與主要配角磯部。「敘述接受者及敘述者與之對話的人」[49]。作者、敘述者、敘述接受者與讀者的關係可參見圖2。

圖 2 作者、敘述者、敘述接受者與讀者的關係.png  

 

2 作者、敘述者、敘述接受者與讀者的關係

 

以下歸納本作的敘述者類型:

 

一、敘述者與敘述對象:同敘述者

  相對於異敘述者,靈活性較小,受到自己的所見所聞限制,優點是容易與讀者產生共鳴。因為「我」是前兇手,已殺害兩名少女,第三名是意外的沒殺到。「我」的反社會人格有嚴重道德問題,為了讓讀者能了解並認同「我」,必須縮短彼此的距離。磯部則是警方代表,推理小說的警方不能全知全能,否則讀者就等著收答案就好,根本不需要推理什麼東西。

 

二、敘述者的敘述行為:自然而然

  「敘述者隱身於文本之中,盡量不露出寫作或敘述的痕跡,彷彿人物、事件自行呈現,由此造成一種真實的『幻覺』。[50]」與之相反的概念為自我意識敘述者,此種敘述者常常跳出來表明作品是虛構的。

 

三、敘述者對故事的態度:客觀與干預兼有之

  「『自然而然』的敘述者和『自我意識』的敘述者著眼點是敘述行為,而客觀敘述者與干預敘述者強調的是敘述者對於作品中人物、事件的態度。[51]」敘述者為「我」時,偏向客觀,為「醫生」時,就開始評論與解釋「我」的行為與思想。敘述者為磯部時,也總是邊觀察邊發表自己的意見。

  評論又稱非敘事性話語,「作為人物的敘述者,人物所表達的思想和意識本身就是一種評論。敘述者可以採用公開或隱蔽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存在,但他不可能完全沉默。[52]」而此書為使用隱蔽的評論,通過故事結構和序數技巧來表達對故事的看法。並且戲劇性評論、修辭性評論和含混性評論皆交互使用。戲劇性評論指「隱身幕後,由人物和場面顯示其見解。[53]」修辭性評論則可在警界的氣氛中看到,高高在上的警視廳對於此事件沒幫上什麼忙,反而兇手是其中一人,目黑西署好不容易破案,不僅沒被褒獎,反而被狠狠教訓一頓,上井田警部還因此被搜查一課課長臭罵一頓[54]。營造一種令人討厭的官僚氣氛,不滿的情緒。含混的評論主要形式是反諷[55]。「我」最後不僅沒遭受任何民刑責罰,反而被警方當救命恩人般感謝,磯部甚至開始追求「我」。作者到底是贊同「我」這種行為,還是別有深意呢?矛盾的性質和不協調的因素[56],使作品意蘊更加豐富。

 



[35] 同註19,P142143

[36]  同註19,P143144

[37] 同註19,P19

[38] 同註19,P23

[39] 同註19,P31

[40] 同註19,P32

[41] 同註19,P75

[42] 同註19,P8183

[43] 同註19,P83

[44] 同註19,P6768

[45] 同註19,P68

[46] 托多洛夫,《文學作品分析》,載張寅得編選,《敘述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年版,P71。引用自同註19,P36

[47] 瑞蒙.柯南,《敘事虛構作品》,倫敦,梅修因,1983年版,P87。引用自同註19,P36

[48] 同註19,P36。。

[49] 普蘭斯,《「敘述接受者研究」概述》,載《Poetigue》,1973年第14期。引用自同註19,P53

[50] 同註19,P45

[51] 同註19,P46

[52] 同註19,P103104

[53] 同註19,P112

[54] 同註12,P412

[55] 同註19,P115116

[56] 同註19,P1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