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貼完了。
之前的類似歸納整理,而本章是提出問題。
第四章 疑問點與探討
推理小說像是一本問題集,作者拋出問題,讀者尋找答案。江戶川亂步定義推理小說:「所謂偵探小說,主要是著眼於依邏輯慢慢解開有關犯罪事件中難解的秘密之過程趣味的文學。」還說:「偵探小說有如科學和藝術的混血兒,在文學上具有極端特殊的地位。[175]」作者需要設計出嚴謹複雜的難題,難度不能誇張到超過假想讀者的能力,但也不能簡單到用膝蓋就輕易猜出來,過於簡單的謎題讀者根本不需要推理,不需要推理的小說又如何自稱是推理小說。並且作者還要佈置讓讀者感到趣味而願意繼續讀下去以深入了解情結的環境和人物,若過多易於臆測的扁型人物或僵硬乏味的情結組成,無論搭配再怎麼優秀的謎題,讀者也只會感到被迫坐在考場填寫兩三小時巨幅艱深試題的枯燥與不悅。 光看一九二○年代范達因的<推理小說二十守則>,裡面限制已經很多,兇手不能是哪幾種人物、偵探又該如何,甚至明白的指出不要再用的菜市場詭計: 以下列出一些常用手法,這都是已經用濫的手段了。任何一個自重自愛的推理小說家都不會再次使用這些方法,因為推理小說愛好者對此早已司空見慣,若誰用了,就等於承認自己愚昧無知,毫無創意。 1. 將現場發現的煙頭與嫌疑犯喜愛的香煙比較,從而找出兇手。
2. 裝扮成受害者的鬼魂顯靈,使兇手嚇得招認。
3. 偽造指紋。
4. 以假人製造不在場證明。
5. 狗不叫,由此推斷是熟人進門。
6. 原來認定的兇手是無辜的,因為真兇是他的孿生兄弟(或姐妹),或其他長相故事的親戚。
7. 在飲料中放入迷藥,或以針筒注射毒物。
8. 警察破門而入後,謀殺才真正開始。
9. 以相關的字測試是否有罪。
10. 密碼或暗語被偵探識破。[176]
當然還是有不少當代推理小說家重複使用到這幾點卻依然創作出精采絕倫的作品,如第三點偽造指紋於高野和明的《13級階梯[177]》也使用了,卻依然令人驚嘆而在推理小說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東野圭吾[178]的《名偵探的守則》則整本都在嘲諷被用到爛的老梗,如第一章嘲諷密室此一主題,第四章則寫到死前留言(Dying Message),然而東野在一九八五年獲得第三十一屆江戶川亂步獎的作品《放課後》,手法正是密室之謎。艾勒里.昆恩(Ellery Queen)《X的悲劇》[179]也是使用死前訊息成功的名作品。[180] 但詭計越來越難設計是不爭的事實。隨著推理小說數量日漸增多、水準日漸提高,競爭激烈,被用過的點子不斷增加,讀者的程度也逐漸提高。在這樣多重受限的環境下創作推理小說,有時不免會陷入過於牽強、不被理解甚至自相矛盾的失誤。 以下列出一些本人覺得有些問題可以再加以討論的劇情。
第一節 磯部一人到日高家
「磯部,你現在立刻去一趟日高家。」[181]
非常奇怪。明明是情況危急到可能讓他們全部前功盡棄,真兇手堀之內和真剪刀男日高的對決,刑警們竟然只派一個沒用過槍的菜鳥,單槍匹馬去對抗剪刀男和警視正,以一擋二,還要保護另個遺體發現人,一點勝算也沒有!為何不是全部人都一起過去,磯部開門,其他人埋伏在屋子旁邊。若誤會偉大的警視正堀之內,埋伏的人就趕緊回去。或是至少也像往常外出調查一樣兩人一組搭檔,增加磯部的安全性。 只能猜測作者是刻意促成知夏和磯部在一起,讓知夏和磯部當彼此當彼此的救命恩人。警方只有磯部一人,磯部要對付堀之內,知夏則有了自由行動的空間,知夏的自殺把日高之死順便嫁禍在堀之內頭上,堀之內認為百辨莫解,乾脆也自盡。
除了射擊訓練,磯部從來沒有開過槍,這也是他第一次拿槍對著人。堀之內受過FBI的訓練,一定比磯部更習慣用槍,說不定還開過槍。想到這裡,磯部嚇到雙腳不聽使喚地抖個不停。[182]
更加證明松元和村木派機部過去是個完全錯誤的決定。知夏若沒有撲過去,或是撲過去卻失敗,不知道磯部會不會被堀之內射殺。也許松元和村木認為犯罪心理分析官=警視正大人,不會冒險開槍,而會盡力狡辯自己不是兇手,是來逮捕剪刀男。他們都沒有想到日高光一已經死了。
第二節 警方偵查的方法
這些當然都是謊言。我們的會員是以千人為單位計算的,再怎麼大的命案,也不可能有人會發現被害者是公司的會員。雖然我們常常收到退會的信件,但是不可能有人的退會原因是因為女兒被殺。樽宮由紀子這次的事件也一樣,冰室川出版社的社員應該沒有人會發現。[183]
感覺賭注很大,這個推理有瑕疵。批卷的大學生可能會發現,因為是函授,處裡信件往返的員工也可能會剛好注意到。小西和松原雅世被殺後之後,勢必停止一切生前的活動,而且又是連續多天報紙頭條的新聞。除非同一位學生補很多習,連私下男女關係都挖出來,警方怎麼可能不知道被害者補習的地方?前面說到兇手難抓是因為廣域殺人犯,「案件的範圍大致整個首都圈[184]」,找不到交集點,竟然會放過函授補習這個點?而樽宮事件更是最近的事,冰室川社員都在討論,卻沒發現最近有人退會,而名字與住址都是相同。還是因為書中人物都太過於忙碌無暇顧及其他東西?
「那傢伙一定已經發現我們會以知不知道另一把剪刀是在公園草叢裡發現的這件事,作為判斷剪刀男身分的基準,所以他才把這個消息秀露給八卦雜誌,將另一把剪刀的發現變成眾所皆知的事實……想不到他的腦袋還挺靈光的。」[185]
村木沒有直接指明洩密者可能是兩位屍體目擊證人──日高和另一名女性(名字目前仍未出現),而解釋成剪刀男的詭計。村木他們連周刊<ARUKANA>撰寫報導的記者是誰都不知道。原來警方在各界的力量這麼薄弱?因為消息洩漏來源=剪刀男本人,比起一年多來的大海撈針毫無頭緒,現在明明白白的出現,卻又不去深入調查。還是警方百分之百認為兇手是日高,而不用再去調查其他人?
「所以他才會把這次的案件引導為剪刀男犯下的罪行,他必需要讓專案小組相信這次的案件不需要針對被害人的人際關係進行調查,也必須讓這個案件成為無動機殺人案。」[186]
堀之內殺死由紀子後,刻意偽裝成剪刀男所做,為的就是隱藏自己曾和受害者交往過。警方是人力不足嗎?竟然真的依照慣性,而沒調查受害者身邊的交友狀況。本末倒置造成抓兇手的過程繞了一大圈,作者也因此順利寫完了一本厚達四百多面的長篇小說。
[175] 引用自同註23,P8。 [176] 同註127。 [177] 原著名:《13階段》(じゅうさんかいだん/Jyuusan kaidan),2001年著作完成,並獲江戶川亂步獎。高野和明,《13級階梯》,北市:皇冠,2004(民93)。2003年日本上映電影版,台灣有代理。除了沉重與複雜的的劇情以外,《13級階梯》特殊的中文翻譯,文言文暨成語融入,也是常被拿出來討論的一點。 [178] 曾獲江戶川亂步獎、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和直木賞的三冠王。目前作品共達十九部被搬上螢幕,近期知名者如《嫌疑犯X的獻身》和《白夜行》,《白夜行》有日本版(電視劇)與韓國版(電影)。 [179] 艾勒里.昆恩是一對表兄弟共用的筆名,美國人。主編《艾勒里.昆恩推理雜誌》大幅影響英語系推理小說界。《X的悲劇》(Tragedy Of X)於一九三二田出版。 [180] 參考引用自:蔡惠琴,<推理小說熱門主題大集合 讀東野圭吾《名偵探的守則》>,《全國新書資訊月刊》,民96年7月號,P30-31。作者為遠東科技大學專任講師。 [181] 同註12,P406。 [182] 同註12,P408。 [183] 同註12,P124。 [184] 同註12,P113。 [185] 同註12,P303。 [186] 同註12,P401。 |